第四次尝试IPO,中年的喜马拉雅的烦恼

由 制作

古人云:第一次进攻最好,第二次进攻较弱,第三次进攻最糟糕。

经过三次IPO失败后,4月12日,音频独角兽公司喜马拉雅向港交所提交了第四次上市申请。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12岁的喜马拉雅已不再“年轻”。

从招股说明书中也可以看出喜马拉雅的“中年疲劳”。

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分别为58.6亿元、60.6亿元、61.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2.24亿元。

近3年,喜马拉雅营收基本没有增长,利润扭亏主要靠“成本削减”。

从核心付费用户数据来看,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付费率与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付费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前者由2022年的12.9%下滑至2023年的11.9%;后者由2022年的12.6%下滑至2023年的11.6%。

现年47岁的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想要带领同样步入中年的喜马拉雅走向“巅峰”,又该如何讲好“耳朵经济”的新故事呢?

01

第一次盈利全靠“存钱”

2012年8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余建军与合伙人陈宇欣共同创立了喜马拉雅,而此时,距离余建军创办的街景地图公司City8被百度收购,已经过去了6年。

今年,京东成立14年却迟迟未上市。考虑到国内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上市平均年限为6.5年,喜马拉雅有望在2019年左右上市。不过,国内首家上市的音频公司是当时各项数据都排在喜马拉雅后面的荔枝,喜马拉雅选择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

据称,于建军最初对“喜马拉雅”这个名字并不满意。

直到有一天,余建军在浏览器中输入喜马拉雅的域名,看到简单的网页上弹出这样一句话:亚马逊,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传说中最大的宝藏,已成为中国最大电商平台;喜马拉雅,世界最高峰,将会变成什么样?

12年过去了,喜马拉雅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凭借优质的内容,喜马拉雅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在线音频是用户在碎片时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类型。

10086智能小贝_移动智能客服小贝_中国移动小贝app

截至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数为1580万,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付费率为11.6%,较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

喜马拉雅表示,这主要由于战略重点由原来的方向转向以更高的平均房价吸引和留住用户,以及加强对潜在产品的探索和可持续发展。

从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出,其扭亏为盈的重要途径是注重成本优化,包括削减营销费用、减少研发费用、裁员减薪等。

数据显示,研发费用将从2021年的10.3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9.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将从17.5%下降到2023年的15.1%。

全职员工数量将从2021年的4342人减少到2023年的2637人,两年裁员率接近40%。人员的大幅减少将导致福利支出大幅减少,从2021年的14.14亿元减少到2023年的4.68亿元。

从此来看,削减成本成为喜马拉雅首次盈利的主要手段,但削减成本的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原本就增长停滞的运营数据在投入减少之后更是显得疲软。

由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喜马拉雅和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巨头一样,选择了保持盈利。

02

涉足网络借贷是失败的

据喜马拉雅最新招股书显示,营收主要来自四大板块,涵盖付费订阅、广告、直播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中,报告中显示,来自订阅服务的收入在最近一年为31.89亿元,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在成本削减的背景下,上述四大板块也缺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为了“增收”,喜马拉雅似乎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比如网贷业务。

据4月份多家媒体报道,喜马拉雅推出自主信用产品“听小北借钱”,并在APP上开设独立入口。

不过,网贷虽然利润丰厚,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在IPO冲刺的关键关头,“听小贝借钱”上线后,因涉嫌高利贷、暴力催债、泄露个人信息等行为遭到消费者投诉,并频频被媒体曝光。

据时代周刊报道,有用户通过喜马拉雅“听小贝”借钱,合同显示放贷机构为兴业银行消费金融,年化利率(单利)为12%。然而,在全部贷款手续签字完毕后,回到“听小贝借钱”页面点击确认时,显示的年化利率(单利)变成了36%。

中国金融网测试发现,“听小贝借钱”服务以助贷为主,合作方也以助贷平台为主,但通过其合作助贷平台借款时,用户的个人信息会层层授权给17家合作机构。

对于这种“套娃授权”方式及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中国金融网联系喜马拉雅进行核实采访,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征信服务将交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喜马拉雅不参与授信、征信、数据采集、信用评估等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其实和网贷有着很深的“渊源”。投资大佬戴志康掌舵的上海正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喜马拉雅的早期投资人。喜马拉雅创始人之一陈晓宇(陈育新)在和余建军联合创办喜马拉雅之前,也曾担任正大集团的投资总监。

2019年9月,因正大网贷业务崩溃,戴志康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喜马拉雅当时发布声明与此事撇清关系:上海正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喜马拉雅的早期投资者,但其法定代表人戴志康从未参与喜马拉雅的业务经营和商业决策。目前,正大投资发展与喜马拉雅已不存在任何股权关系。

喜马拉雅一度急于划清与网络借贷的界限,但如今为了让自己的盈利报表看起来更好看,它亲自涉足网络借贷,并正在努力上市。

然而5月5日,“独角兽观察”登录喜马拉雅APP发现,“钱包”中的“听小贝借钱”已经消失,只有与第三方合作的“借钱”里的贷款页面还在。

03

AI会成为新的突破吗?

众所周知,内容领域的盈利和变现一直是该领域企业的痛点,视频平台三巨头爱奇艺、优酷在内容数量、品质品类、用户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但也长期处于烧钱赚钱的状态。

比如目前长视频领头羊爱奇艺,2023年才开始盈利,一方面靠成本压缩,另一方面爆款内容的不断涌现带动会员数的现象级增长,以及通过提升单价带来单用户ARPU值的提升。

顺着这个线索看,基于音频的内容平台应该也是如此。

从运营角度看,喜马拉雅拥有全网最多的音频用户,但由于饱和度较高,新增用户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提升老用户的活跃度和付费率、提升新用户的付费率是重中之重。其中,如何将非付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如何增加付费用户的服务深度、提高每个付费用户的ARPU值成为重中之重。

招股书中也描述了最新财报中的盈利数字,上市后的运营计划中,一部分将用于内容创新、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喜马拉雅若能成功上市,将是在线音频数据排行第一的股票,也将为行业注入强劲的信心和动力。

此外,喜马拉雅还宣布进军AI领域。

2023年,AI热潮席卷全球,各家公司都在这个领域有所布局。喜马拉雅将AI定位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驱动力。根据招股书披露的部分内容,喜马拉雅团队将“AI赋能、数据驱动”作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方向。

该部分招股说明书的报告显示,为了在AI领域有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喜马拉雅专门成立了“珠峰实验室”研发团队,在AI研发及应用领域开展研究,致力于开发“珠峰音频AI模型”和由AI技术驱动的“新品质生产力”,希望未来将AI技术应用于各类移动应用及智能设备,为喜马拉雅用户提供更加自动化的优质音频制作、跨平台分发、个性化推荐及消费服务。

而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如果喜马拉雅在AI领域持续发力,结合内容数据的积累与持续产出,以及新业务线上化运营等各方面的多元化合作,珠峰音频AI模型也将是AI领域一个值得期待的大模型。

未来,在运动、做饭、家务、驾驶等用户重要活动等各个碎片化场景中,喜马拉雅都将呈现出全新的交互形式和体验式的产品。

这些尝试和探索,是否有机会成为未来喜马拉雅新业务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喜马拉雅可能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喜马拉雅会不会挑战AI行业的未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喜马拉雅在2023年就首次盈利,但对于看重成长性和上升空间的资本市场来说,喜马拉雅早已错过了最好的青春期,如今充其量也就是个中年妇女。如何寻找到第二条成长曲线,讲好新的资本故事,是喜马拉雅能否获得资本青睐的关键。

当然,迟到也不全是坏事,最近港股已经连涨九天,进入技术性牛市,这或许是喜马拉雅的一大幸事。(完)

版权说明:平台部分文章信息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本页面仅负责文章的调整、排版和编辑。如果权利人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歪曲,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经核实确认后,将尽快处理。

相关推荐

流量卡大全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