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

1987年9月20日,中国北京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

邮件正文很短,实际上只有一句话(德语和英语双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

联通宽带域名服务器_东莞联通域名服务器_联通域名注册

电子邮件内容

这封看似普通的电子邮件,在中国科技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也是中国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邮件的发件人是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钱天白教授。

联通宽带域名服务器_东莞联通域名服务器_联通域名注册

钱天白使用的网络并不是我国自主建设的互联网,而是1986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联合建设的国际网络项目——中国学术网(CANET)。

这封邮件的传输路径也相当曲折。

邮件发出后,首先经过位于意大利公共分组网络北京一侧的PAD机,跨越半个地球,进入意大利主网。 然后,进入德国的DATEX-P分组网络。 终于,我们到达了卡尔斯鲁厄大学。 当时,这条线的速度只有。

无论如何,这封电子邮件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序幕。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始加入互联网的研究,尝试建立更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

▉ 早期探索与技术积累

1988年初,中国邮电部正式建成全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络——CNPAC,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沉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同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美采用电子邮件通讯。

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加拿大UBC大学胡道元教授引进的电子邮件软件包(使用X.400协议),通过X.25网络连接加拿大UBC大学,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1989年5月,中国科研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CNPAC与德国科研网(DFN)实现互联。 借助DFN的网关,可以与CRN进行通信。

199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该协议通过X.25连接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申请。

一个又一个的联系的建立,让中国人民深受鼓舞。

但这些连接只能算是“间接连接”或“单功能(邮件)连接”,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直接连接”。

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很快就开始尝试建立完全的直接联系。

1989年10月,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工程正式启动。 该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投资支持基础。 世界银行将其命名为“和中国”,即NCFC。

1992年底,NCFC完成了三个校网(中国科学院网、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的建设。 一年后,NCFC骨干网络工程竣工,利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学校网络互连起来。

接下来,NCFC的目标是直接连接。

▉ 克服阻力,实现突破

众所周知,它起源于美国。 虽然叫国际互联网,但当时实际上是在美国的控制之下。 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

中美两国学术界对中国入世都非常积极。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国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中国应尽快连通。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网络部负责人,正式提出他第一次希望能够被联系起来。

联通域名注册_东莞联通域名服务器_联通宽带域名服务器

钱华林

经过反复谈判和沟通,美国勉强同意先建立专线连接。 美国对这条专线提出了严格的要求:1、只能连接能源科学网络(ESNET); 2、不得传播病毒; 3、不得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

出于长远考虑,中方接受了这些条件。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至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第一条“部分连通”的专线。中国。

1993年6月,NCFC专家利用各种机会在INET'93年会上重申了中国“全功能互联互通”的要求,赢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1994年4月上旬,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 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再次代表中国提出加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请求,得到了美国的认可。

至此,所有的障碍都已被清除。

东莞联通域名服务器_联通域名注册_联通宽带域名服务器

胡启恒

1994年4月20日,NCFC接入的64K国际卫星专线(通过美国公司)正式开通,实现了与中国的全功能连接。

从这一天起,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第77个真正具备全功能的国家。

▉ 四大骨干,奠定基础

一个月后,即199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架设,改变了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放置的历史国外。 (中文顶级域名CN于1990年11月28日由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在SRI-NIC正式注册。)

NCFC接入后,中科院进一步扩大。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京外机构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 目标是在北京已经联网的30多家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将网络拓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互通。

1996年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决定,将在NCF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网()”。

1994年9月,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后不久,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署协议,正式启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建设。 该网络是现在著名的中国第一骨干网。

1995年1月,根据协议,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通了通往美国的64K专线(也是通过美国公司)。 北京和上海两个节点使用2M带宽连接。

1996年1月,电信总局正式开始向全社会提供接入服务(通过电话网、DDN专线、X.25网络等)。 此举预示着中国互联网平民化时代的开始。

东莞联通域名服务器_联通域名注册_联通宽带域名服务器

由于窄带拨号接入的网络接入码为163,所以又称为163网络(与网易的163无关)。

除中国科学技术网( )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外,中国还同步建设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和中国金桥信息网( ):

1994年7月上旬,清华大学等六所大学建设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试点网络开通并通过NCFC国际出口连接。

1994年8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办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正式成立。

1995年12月,“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示范工程”建设完成。 这个网络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网络”(大学读者应该很熟悉)。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召开会议,提出并部署建设全国公共经济信息通信网络(简称金桥工程)。

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动用总理储备金300万美元,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建设。

1994年6月8日,金桥前期建设全面启动。 1995年8月,金桥工程初步建成,24个省市开通了互联网(卫星网),并与国际网络互联。

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256K至美国专线正式开​​通。 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已开始提供服务,主要为专线团体用户提供接入,为个人用户提供单点上网服务。

最终,中国形成了四大骨干网络的格局。 正是这些网络支撑了中国互联网的起步。

联通域名注册_东莞联通域名服务器_联通宽带域名服务器

1997年12月,四大骨干网实现互联。 从此,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参考:

1.中国互联网发展史,B站

2.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百度

3、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发展史回顾,刘璐、潘宇

4.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百度

版权说明:平台部分文章信息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本页面仅负责文章的调整、排版和编辑。如果权利人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歪曲,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经核实确认后,将尽快处理。

相关推荐

流量卡大全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