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烦人了,谁能阻止这些骚扰电话?

‍‍“XX房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考虑贷款利率4.5%”、“游泳、健身会员8折优惠”……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对这些营销电话感到厌烦,它们随时随地都会来,可以在你熟睡时惊醒你,在会议中打扰你,或者在你开车时不断响起,甚至可能引发事故……

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千里眼”和“神听”,只要你买车、买房、买保险、买家具,就会接到电话,有的人不停地屏蔽别人,但你屏蔽了一个,就会有一大堆这样的电话冒出来,防不胜防。

更上一层楼

2018年,河南开封网警发现,名为“夕阳红”的网民在网上贩卖手机号及机主姓名、房产、户籍等隐私信息。

“喜阳红”很快被抓获,但他揭露的犯罪网络却震惊了公安机关。

他的上级是三大运营商、社区、保险、快递、计生等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他的下属,除了各类电话营销机构外,还包括从事电信诈骗、暴力催债、网络赌博等犯罪分子。

开封市公安局用了一年时间才挖出这张“大网”,抓获了运营商、社区、物流等行业80余名“内线”。

他们所接触的私人信息量高达1亿条。

这只是公安部“2018净网”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当年中国骚扰电话猖獗到什么程度?

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有用吗_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怎么办_移动公司打骚扰电话

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骚扰电话市场现状及用户感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全年骚扰电话总量高达500亿次。

该病无法治愈。

为此,工信部于2018年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

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有用吗_移动公司打骚扰电话_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怎么办

7月,会同13个部门印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11月,印发了《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两大方案”确定开展“专项行动”(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为期一年半),严厉打击三类骚扰电话(商业推销、恶意骚扰、违法犯罪),打响“三大攻坚战”。

第一场战役是“防御战”。

首先,工信部要求运营商启用“号码标注”,只要某个号码被多人标注为“诈骗电话”或者“广告推销”,用户在接听电话前就能直接识别,从而降低被欺骗骚扰的概率。

这一招很有用,但更多的人宁愿根本不接听骚扰电话。

因此,工信部呼吁运营商推出“高频骚扰电话防护”服务,用户只要开通该服务,就可设置拦截规则,屏蔽“400”、“950”、“951”、“952”等营销号段。

第二次战役是“反攻”。

一是工信部对网络通信企业进行排查整顿,要求其清理骚扰电话软件,封杀“增援部队”。

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12321举报中心,号召大家积极举报,投入到“人民战争的海洋”。

第三次战役是“决战”。

骚扰电话产生的根源是公民信息的泄露和贩卖,因此工信部提出要对行政、金融、房地产、医疗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整治。

为此,需要建立“平台”(即全国统一的“反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制定“法律”(即《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打击骚扰电话的长效机制。

这个力度是相当大的,但是从今天的事实来看,大家还是把事情简单化了。

2023年, 发布了《2022年度骚扰诈骗电话情况分析报告》,公布了骚扰电话“数量显著增加”的现象。报告显示:

2018年至2019年,经过工信部开展“专项行动”,“标记”的骚扰电话由2.1亿次下降至1.9亿次。

但此后有所反弹,2022 年达到了 4.99 亿次。

5年间飙升237%。

这还只是 “标注” 的骚扰电话数量,如果按照 (艾媒咨询) 2018 年公布的骚扰电话总量(500 亿次)来换算,再结合大多数人对电话营销日益盛行的切身感受,中国全年骚扰电话总量很可能已经超过——

1000亿次。

幕后黑手

是谁打这么多骚扰电话?

2018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通过卧底调查,窥见了冰山一角。

记者应聘了“电话营销”职位,进入了一家公司的呼叫中心。

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有用吗_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怎么办_移动公司打骚扰电话

数百名戴着耳机的电话营销员在工作站忙碌着,所有的电话都由电脑系统自动拨打,每个人每天要完成数百个电话。

此外,电话营销人员需要掌握各种营销技巧来促成订单,因此,电话一接通就应该滔滔不绝,电话一挂断就应该拨打新的号码。

由于呼叫中心规模大、成本低、一下单就能赚钱,所以被各行各业所采用。

但电话营销员的薪资差距很大。

在保险理财行业,下单就能拿到12%到20%的佣金,业绩优秀的月薪上万元。在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那几年,电销总监月薪十万、电销人员月薪几万都不再是梦想。

对于大多数无法下单的人来说,基本工资可能只剩下几百元,甚至一无所有。

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也存在“级别”差异。

几乎所有的电话营销公司都要从非法渠道购买客户信息,成本非常高,所以“新信息”必须先交给成功率高的老员工,经过几轮剥削后,再交给新人进行“二次开发”。

所以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某个公司的电话营销人员在你愤怒地拒绝了他们很多次之后,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给你打电话。

你的私人信息之所以会落入电话营销公司的手中,是因为它必须经过一个不为人知的渠道——“信息经销商”。

2019年,央视3.15曝光了一系列“WiFi探头”公司。

比如“圣亚科技”就在商场、写字楼里公然放置“圣亚盒子”,只要你的手机自动连接盒子的WiFi,你的手机号、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婚姻状况等隐私信息几乎都会被一扫而光。

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怎么办_移动公司打骚扰电话_骚扰移动电话打公司有用吗

WiFi 探测器

另一家公司智子科技则声称,其WiFi探针与某运营商有“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提供“DSP广告技术支持”

2022年,黑市公司“杭州一宇”再次被央视3.15曝光,其不仅利用网页窃取手机信息,还利用运营商PB级大数据,推出“大数据+CRM外呼、精准直投、短信达”一条龙服务。

当然,并不是所有“信息供应商”都拥有这么多“黑科技”,大多数攫取隐私的手段都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无论是酒店住宿、房产登记、网购快车、APP登记,还是工商局、税务局、车管所……只要你登记过个人信息,就会有“圈内人”将其复制、窃取、贩卖,而且他们的手法简单又不失隐秘。

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案件,莫过于被列入公安部2023年通报的“十大典型案件”中的江苏无锡秦案。

2023年1月,无锡市公安局发现秦某在网上传播违法广告,声称可以查询公民户籍、婚姻、财产、住房等隐私信息,将其抓获。

公安机关在追查信息来源时发现,秦某伙同律师,捏造案件,出具虚假文件、介绍信,公然“合法”地获取大量司法机关、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员隐私信息,并出售牟利。

在三位律师的配合下,甚至司法机关也参与其中。

一方面信息泄露无法杜绝,一方面商业需求永无止境,上至信息供应商,中至电销,下至渠道商的骚扰电话产业链已形成完美的闭环和循环,甚至可以不断迭代演进。

魔鬼领先一步

很多人都有个疑问:我已经拦截了不少骚扰电话,可是为什么骚扰电话却越来越多,根本拦不住呢?

这涉及到电话营销行业的技术演进。

2018年,工信部发布两项重大规划,指出“严禁利用透传技术虚拟主叫号码或者自行修改主叫号码,对未通过认证的呼叫一律进行拦截”。

同年,工信部也宣布虚拟运营商正式投入商用。

这两件事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有些人却“灵活运用”。

所谓“虚拟运营商”,就是不需要建设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而只需从三大运营商购买通信资源和渠道,以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的通信运营商。

本质上,他们就是三大运营商的“中间人”。

国家放开“虚拟运营商”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行业垄断,开辟民间资本进入通信市场的渠道,激活竞争潜力。

但很多虚拟运营商找不到比卖号码更好的商业模式,而电销诈骗行业需要大量号码,为了应对“大客户”的需求,一些虚拟运营商采取“人号错配”的方式,用A的身份证登记大量手机号码,在应付工信部抽查的同时,将其卖给C。

因此,162、170、171等虚拟号段难以防范,成为骚扰、诈骗电话的“重灾区”。

更为夸张的是,就连自动拨号的呼叫中心也面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智能的“AI电话营销机器人”。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目前市场上的“AI电话营销机器人”能模拟真人声音,自动接听电话;每天可拨打3000个电话,一年可拨打100万个电话,但年费仅为4800元。

过去,建立大型呼叫中心需要雇佣大量电话营销人员,而现在,“AI电话营销机器人”就能搞定一切,而且每通电话费用仅为0.4美分。

而且,AI不仅可以不知疲倦地拨打电话,还可以自动完成数据分析。

比如,拨错号码、空号时,AI会进行标记、清理;当顾客说出“好的”、“没问题”等肯定的话语时,AI会将其标记为“潜在客户”,方便与人类进一步接触,增加成交概率。

更糟糕的是,一些公司还升级了人工智能,使其具有“防拦截”能力。

在工信部的强力监管下,三大运营商其实都制定了一系列“封禁规则”,比如当某条线路上的用户投诉达到一定数量,系统就会对其进行封禁。

然而,“防堵机器人”却准确把握了系统的“潜规则”。

当某条线路上的用户投诉增多时,AI会提前感知,在达到阻断阈值之前进行切换,防患于未然。

一些无良商家甚至宣称自己是“一级落地线路提供商”,拥有“白名单”功能,享受“高频呼叫不拦截”的优势。

但话说回来,那些本该履行“封堵”责任的运营商却越来越离谱了。

援助暴君

202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批民法典实施细则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家运营者公然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件。

2020年6月至12月,山东滨州市孙先生不断接到运营商推销电话,以“赠品”“升级”“活动”等名义向他推销套餐。

孙先生对此十分反感,两次拨打客服热线进行投诉,客服称会将他的手机号码加入“营销免打扰”名单。

结果,投诉毫无作用,孙女士继续接到推销电话。

随后,孙先生向工信部“电信用户投诉受理平台”投诉,但调解不成,孙先生一怒之下将运营商告上法庭。

最终,法院认定经营者侵犯了孙某的隐私权,判令经营者赔偿孙某交通费782元、精神损失费3000元。

在武汉,一名明显是电信用户的大学生,却多次遭到联通10016营销号的骚扰,推销联通套餐,让他很是恼火又好笑。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商业战略》的多位同事都从自身经历中表示,运营商各类业务的推销电话是最常见的骚扰电话,而且他们的推销电话比一般的还要恶劣:不接是怕真有问题影响正常使用;接了是百分之九十九,甚至百分之一百都是推销电话。

移动、联通、电信,无一不安静,尽管很多推销电话并非这些公司内部部门或员工打来的,而是由外包公司进行的,但都打着这些公司的名义,让人真假难辨。

很多缺乏经验和风险意识的人,在听到运营商的名字、看到所谓的优惠后,出于对运营商的信任或怕麻烦,就爽快地答应各种套餐、升级,但最终发现,这些“优惠”都是骗局,甚至是欺诈。

而运营商本应是骚扰电话的“执法者”和“裁判员”,却明知故犯,亲自骚扰用户,令人震惊。

看他们自己的屁股那么脏,可见他们应对骚扰电话是多么的用心和用心。

从种种案例和实例来看,运营商其实正在扮演着强化骚扰电话产业链的角色。

在产业链上游,有运营商“内部人员”提供支持,有运营商与WiFi探测器的“战略合作”,还有PB级大数据的有力支持。

处在产业链中段的,无论是不严格实行实名制的虚拟运营商,还是“不屏蔽高频通话”的AI机器人,其实都要靠运营商的举手之劳、熟视无睹才能生存。

在产业链下游,三大运营商是电商、光网、唯品会这三家巨头的唯一,即便黑产行业有几千万的线路,要打骚扰电话,也只能通过运营商的管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控制骚扰电话,首先要控制三大运营商。

事实上,2018年工信部“两大方案”刚出,人民日报就转载钱江晚报的评论表明态度,直指运营商才是“最大责任人”,甚至前瞻地指出,识别骚扰电话不难,难的是堵住其背后的利益链。

从利润角度来说,运营商一直是一个稳定的存在。

毕竟每一通骚扰电话的背后,都有接线员“叮当”赚的真金白银,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接到最多的电话可能就是骚扰电话。

运营商也是商家,同样有盈利压力,要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不容易,但在骚扰电话猖獗的今天,这个“总开关”确实需要修了。

甚至有人说,如果话务员带头不打推销电话,电话就会更安静,大家的生活就会更安静。

参考

[1] 艾媒咨询《2019中国骚扰电话市场现状及用户感知调查报告》

[2] 青桐视角《2022年度骚扰诈骗电话形势分析报告:‘骚扰电话’累计超4.99亿次》

[3] 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以来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4]《未经授权的电话营销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最高法院公布典型案例》封面新闻

[5]《仅需4800元一年拨打100万个电话,AI电话营销机器人野蛮生长》北京科技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为中国商业战略,经授权36氪发布。

版权说明:平台部分文章信息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本页面仅负责文章的调整、排版和编辑。如果权利人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歪曲,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经核实确认后,将尽快处理。

相关推荐

流量卡大全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